你关于上海的记忆是什么?
(相关资料图)
一本书、一颗西瓜、一片树叶、
一块花砖、一枚路牌...
可能都是开启一段回忆的钥匙
对于扎根于
这片土地的人们来说
那些记忆片段是无比珍贵的宝藏
也是对这个城市产生
无限热爱的理由
也许在未来就能汇聚成
独属于上海的城市精神
上周末(7月27日),由「美好的书THEBOOKAND」发起的「Grow Up 申长」公共艺术展演在上海世纪汇广场中庭开幕。
在这座「种子剧场」里,策展人梁亮邀请艺术家和创作者们将各自鲜活的城市记忆,放进象征城市精神的纸箱容器中,串联起一颗种子“扎根-发芽-生长”的过程,展现各自热爱与眷恋上海这座城市的理由,人与城市共同成长。
种子剧场不大
信息量却非常密集
步入第一个ROOT展区,艺术家柴文涛的作品《一粒种子》就是故事的起点,这是他去年在Chair Up展上的作品,“我把这个椅子就想成是自己重新洗炼,然后变成一颗种子种在泥土里,到今年我们就用这个种子,做了Grow Up,寓意种子发芽,成长。”
一年前的种子破土而生,在现场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并向着天空、向着未来不断生长。
在TREE展区,艺术家柴文涛将三百二十多个平时家里收纳用的置物箱堆叠成一棵树,也是此次「Grow Up 申长」公共艺术展演计划的精神堡垒装置《蓝—生命之阶》,他说一个盒子变成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就像是每个人在生长的过程当中身份的转变。
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一颗种子,家在北方的柴文涛,就是这样一颗种子,他在不同的城市里漂泊,也曾一度想要离开上海,但朋友的一番话让他选择停留“一个人漂泊固然是好,但是你不扎根就不会得到接纳。”于是他选择在上海继续生活,不仅是他在这座城市里扎根,更是这座城市渐渐在他的心里生根。
在SEED展区
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和
参展伙伴们
通过艺术化的创作
呈现了即使是普通微小的个体
也能在平凡生活中
绽放精彩的装置作品
在候车室带来的作品,就是以上海这座城市为底卷,铺展开来的历史场景和人物活动。无论是百年老公寓里的集体回忆,还是中国第一代女播音员的生命史,或是发生在徐汇滨江的工业人口述史,让大家以多感官的方式,追溯这座城市变迁发展的足迹。
枕流公寓的口述史《枕流之声》、新中国第一代女播音员张芝的故事《我给外婆做口述》以及《我家住在徐汇滨江》的案例故事娓娓道来,带我们从第一视角走进上海的历史变迁。
除了来自机构和平台的城市记录外,还有许多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普通大众通过绘画、拼贴涂鸦、漫画、照片、植物标本、手工模型等方式,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用最质朴却也最生动的形式呈现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上海记忆,勾连起观众们自己的经历,寻找与这座城市最深厚的羁绊。
一起来看看
一些“上海”老物件↓
人们来到上海,爱上这里
成为了城市里的一颗种子
生根、发芽、结果
他们也许普通微小
却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绽放精彩
也成了这座城
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想了解更多展演作品?
不妨在今晚十点半打开电视
收看上海新闻综合频道
《下一站》
(也可以登陆看看新闻App网上收看)
来源:下一站
编辑:许露露
标签: